隨著一些關鍵技術如射頻標簽和無線傳感網絡的應用,用戶與周邊物體之間的實時通信和自由交流已不再是科學幻想了。
移動電話的廣泛使用是網絡通信無處不在的早期例子:2005年中期,全球移動電話的數量已經超過了20億,現在大多數用戶覺得在生活中有手機是自然而然的事。因特網也在以極快的速度發展。早期的因特網只是少數科學家使用的學術網絡,現在則在全球擁有了差不多10億用戶,而且這才是剛剛開始。
國際電聯最近發表了一份題為“物聯網”的報告,其第一作者勞拉·斯里瓦斯塔瓦說: “我們現在站在一個新的通信時代的入口處,在這個時代中,我們所知道的因特網將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特網是人們之間通信的一種前所未有的手段,現在因特網又能把人與所有的物體連接起來,還能把物體與物體連接起來”。
一些新技術,如RFID標簽帶來了新技術革命的曙光,網絡的“用戶”將達到幾十億個,人產生和接收的信息流量可能會成為少數。大多數的信息將在無生命的物體之間流動,從而創造出一個更大、更復雜的“物聯網”。
通過把短距離的移動收發器嵌入各種器件和日常用品之中,物聯網將創建出全新形式的通信。
物聯網會給移動運營商、零售商、設備制造廠和汽車生產公司等各類企業帶來令人激動的機遇,這是毋庸置疑的。對老百姓來說,把個人物品連接到網絡中將意味著現實世界越來越容易通過虛擬設計來進行管理了。廚具保存,食物采購和烹調都會變得更為方便。物聯網還能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保健水平,從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信息與知識能改善農場管理,而跟蹤元件和產品能優化業務與制造流程。
在發展中國家,RFID和相關技術能在減少貧困,縮小數字鴻溝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總而言之,物聯網可以成為經濟持續增長和技術發展的催化劑。對于通信產業來說,發展因特網不僅要利用已取得成功領域中的機遇,如寬帶、移動和無線通信領域中的機遇,而且要抓住新領域中可能的機遇。從長遠看,物聯網將會帶來通信產業傳統應用范圍之外的市場機遇。
但是,下一次技術革命會使世界變得更好嗎?它將來會給人們帶來切切實實的好處嗎?人們對這些技術進展是歡迎呢還是抵制呢?在一個技術的中介作用越來越強的社會中,采用以人為導向的戰略,密切創造技術的人與使用技術的人之間的聯系,就能保證人的核心作用不變。但是這些無處不在的技術有可能帶來一些諸如隱私、個人信息保護以及認證方面的問題。
新的國際電聯報告提出物聯網有四個關鍵性的應用技術—RFID,傳感器,智能技術(如智能家庭和智能汽車)以及納米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