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波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物質,是一種能量傳輸的形式。
二次大戰以后,微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廣播、電視、通信、導航、氣象預報、烘烤、殺菌、治癌等等。但是當電磁輻射的能量過強,超過一定的數值之后,它給我們帶來的就不僅僅是利益,它也會對儀器設備造成干擾,對人類居住環境造成污染。目前,電磁輻射已成為繼大氣、水、噪聲之后的“第四污染源”。
電磁污染對人體的危害分為熱效應、非熱效應和種群效應。熱效應是指電磁波照射人體后,交變的電場和交變的磁場使體內的水分子和電介質的偶極子產生振動,媒質的摩擦作用將動能轉化為熱能,從而使機體升溫。如果吸收的熱量很多,人體體溫的調節作用已不能把產生的熱量散發出去,這時就會引發各種疾病。非熱效應是指吸收的輻射能量不足以引起體溫升高,但如果能量過強,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反應,如頭暈、疲勞、失眠、眼睛晶狀體的損傷等。種群效應主要是三致作用,即致癌、致畸、致突變,這種效應需要對幾代人的研究才能做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