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通信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便實現了從1G到4G的跨越式發展。三十多年在漫漫的人類歷史長河只能算是彈指一揮間,5G的8個KPI指標遠不是移動通信發展的終極目標。5G以后,希望每個G不再只是更高的速率、更短的時延,我們期望可以給人類帶來更多、改變更多。
6G:植入式通信
隨著如今人們與手機聯系的日益緊密,一種最直接的想法是,是否可以將手機植入到人的身體中呢?回答是肯定的,比如可以將藍牙耳機植入人體頭部的皮膚之下,如耳朵后方,來自耳機揚聲器的聲音將引起顱骨震動,從而被聽覺感知。麥克風的情況也是如此。結合骨傳導技術,通過植入頭部的電子設備去控制手機和其他硬件,此類產品估計5到10年就會問世。除了頭部,還可以在手指中埋植磁性設備去實現對電子設備的操作控制。除了傳導聲音和操作控制之外,技術人員還在試驗一種可通過人造皮膚來顯示圖像的系統。
7G: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通訊方式,是量子論和信息論相結合的新型交叉學科。量子通信具有高效率和絕對安全等特點,追溯量子通信的起源,還得從愛因斯坦的“幽靈”—量子糾纏的實證說起。下面圖中兩束激光束以稍微不同的頻率發射像貓臉一樣的圖像(顯示具有偏離橙色和紫色的色彩)揭示了扭曲的線條中的細節,顯示了糾纏在一起的兩幅圖像中存在的隨機波動。由于人們對糾纏態粒子之間的相互影響一直有所懷疑,幾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在研究這種神奇特性是否真實并逐步得到驗證。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量子通信這門學科已逐步從理論走向實驗,并向實用化發展。
8G:引力波通信
差不多一百年前,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他認為一維時間和三維空間是一個整體,整個世界是一個四維時空。三維空間本身有彈性,它會隨著一維時間振動。這一振動將在整個空間激發出一種類似于水面上漣漪的波動,這就是引力波。但一直以來,引力波只是聽說過,卻從未被人類直接探測到過。上一次人類在引力波方面的突破還是1993 年,當時直接拿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年2月,引力波終于被激光引力波干涉儀真實探測到了。100 多年前人類發現了電磁波,后來我們擁有了微波爐、手機信號、WIFI 和GPS定位系統。如果真的發現了引力波會怎么樣?人類社會的面貌可能會再一次被改變。
9G:超感知通信
超感知覺(ESP)是指無須來自感覺器官的刺激和感覺器官為中介而知覺外界事物的一種現象,俗稱第六感覺。超感知覺現象有多種,主要有“心電感應”、“靈感”、“預感”、“心靈致動”等。超感知覺,以感覺為基礎研究知覺現象,是科學心理學誕生以來一向采取的研究取向。但很多人對知覺現象一直存有另外的想法,認為人類可能有某些特殊潛能,無須通過感覺器官接收信息即可獲得知覺經驗。但支持者認為,從大量實驗資料的統計結果看,超感知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微粒子科學的發展,已經證實了物質的終極構成基本粒子具有波動的性質,而傳遞信息的動能,靠的就是這種眼睛看不到的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