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榜單的候選名單都是一些新奇的技術,這使人深受啟發(fā)。這里要介紹一種非常實用的新奇技術:用紙制造太赫茲聚焦透鏡。這種技術是由華沙理工大學(位于波蘭華沙)和薩瓦大學(位于法國勒布爾熱)的研究人員提出的,這些菲涅爾區(qū)平透鏡被剪成直徑為100毫米的大小,并起到對一個太赫茲光學系統(tǒng)快速準確建模的作用。
13、徑向振蕩光
與光子學領域的大多數(shù)研究人員相反,維也納科技大學(位于瑞士維也納)的研究者們制造出了沿徑向振蕩的光。他們使用光纖的隆起部分捕獲光,這種結構很實用,并允許光與物質通過光纖端面的隱逝波進行強耦合。
14、用光纖傳輸每秒千萬億比特的數(shù)據(jù)
以前有誰能夠想到一根光纖就能夠傳輸以每秒近千萬億比特量級的速度傳輸數(shù)據(jù)?這一壯舉在今年早些時候由NTT公司 (位于日本橫須賀市、厚木市、和筑波市)Akihide Sano領導的研究小組實現(xiàn)。光纖包括12個芯,以一種 “交錯式傳播”方式分成兩個環(huán)形,環(huán)的相對方位使芯間的串擾最小。研究人員證明了單方向的傳輸速度為409 Tbit/s,則總傳輸速度為818 Tbit/s。
15、塊狀硅產生白光
在通常的認知里,塊狀硅并不適用做發(fā)光源。然而賓夕法尼亞大學(位于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研究小組研制成功一種能夠產生寬譜可見光的塊狀硅,秘訣在于納米線和等離子體納米腔的正確結合。研究人員接下來的目標是用電泵浦此結構,使其能夠在集成光子學中發(fā)揮作用。
16、應用于光譜學的光子集成光路
光子集成光路(PIC)包括銻化鎵(GaSb)激光器和置于絕緣硅(SOI)上的光電探測器。PIC是實現(xiàn)芯片化短波紅外(SWIR)光譜儀的里程碑式的創(chuàng)造,在比利時根特大學(位于比利時根特)和蒙彼利埃大學(位于法國蒙彼利埃)研制成功。PIC工作波長為2微米區(qū)域(分子“指紋”區(qū)的短波限)。未來的設備能夠將這一范圍延展到中波紅外區(qū)(MWIR)。
17、光學相控陣列
采用標準化CMOS制造技術,麻省理工學院(MIT,位于馬塞諸塞州劍橋)的研究人員在一塊面積僅為幾平方毫米的硅芯片上,制備出一種64×64陣列的光學納米天線相控陣列,每一個納米天線都是無線電相控陣列的光學版本。像無線電天線一樣,有可能通過光學相控產生一束高速電操縱的光束。一個較小的8×8陣列的原理樣機已經(jīng)能夠引導1.55微米波長的光波傳輸。
18、應用于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的可調諧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VCSEL)
依靠微電機系統(tǒng)(MEMS)調諧波長的VCSLEs設備將OCT的掃頻光源軸向成像范圍從毫米量級擴大到幾十厘米量級,能夠對整個眼球進行體成像,能夠表征大型制造零件,并對設備的多普勒OCT掃描速率進行表征。該激光器由Thorlabs 公司(位于新澤西州紐頓)、Praevium Research公司(位于加州圣巴巴拉)、以及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研制成功,掃描頻率最高能達到1MHz,掃描深度大于15厘米。
19、變焦隱形眼鏡
一種完全自給式的變焦隱形眼鏡今年在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研究團隊努力下成功問世,這種眼鏡能夠使佩戴者選擇在正常畫面和放大的畫面之間進行切換。這種眼鏡的樣機包括一個液晶(LC)快門和四個共軸非球面反射鏡,擁有2.8倍變焦能力,并在一個機器眼上通過測試。當LC工作時,聚合物透鏡進行衍射相差校正。此項專利技術旨在緩解與年齡有關的黃斑性變(AMD)的視力問題。
20、用光的方法使癲癇癥發(fā)病狀態(tài)停下來
本年度上榜的最后一個新技術有著大贏家的全部特征:本技術來源于一個快速增長的領域(光感基因技術),旨在阻止一種真正使人衰弱的疾病(癲癇癥),并且已獲得了一些初期的實驗成果,同時有可能解決許多傳統(tǒng)技術的副作用。在實驗中,將光纖植入到老鼠的腦內,植入的區(qū)域是腦電圖儀(EEG)顯示的癲癇癥發(fā)作點。使用經(jīng)光纖輸出的黃燈來使癲癇發(fā)病狀態(tài)在1秒之內停下來。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成果能夠為傳統(tǒng)的電刺激的治療方法提供一種更好的代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