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专区欧美精品,911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人人爽人人做我的可爱,欧美午夜影院一区

無線通信新協議與新算法

2013-12-16 來源:微波射頻網 我要評論(0) 字號:
主題圖書: 無線通信
定價: ¥ 59
作者: 吳湛擊 編著
出版: 電子工業出版社
書號: 9787121200496
語言: 簡體中文
日期: 2013-06-01
版次: 1 頁數: 390
開本: 16開 查看: 0
無線通信新協議與新算法

商城購買

服務商城 客服電話 配送服務 優惠價 購買
400-711-6699 滿29至69元,免運費! ¥47.2

圖書介紹

《無線通信新協議與新算法》由吳湛擊編著,本書有3部分、共分12章,包括移動通信發展概述、LTE概述、LTE物理層協議、LTE無線傳輸系統設計、應用 于LTE的聯合編碼調制技術、適用于LTE的聯合編碼調制分集技術性能仿真、無線局域網發展概述、IEEE 802.11ac標準介紹、IEEE 802.11ah標準介紹、IEEE802.1lad標準介紹、適用于無線局域網的聯合 編碼調制分集技術、無線體域網標準介紹等內容。
《無線通信新協議與新算法》內容豐富、層次清晰,可作為高等院校通信與電子系統方面的研究生教材,也適合作為LTE或IEEE 802.11協議標準方面的 研發人員參考使用。

圖書目錄

第1部分  背景及概述
第1章  移動通信發展概述
  1.1  移動通信發展歷程
  1.2  目前移動通信的發展情況
  1.3  未來移動通信的發展趨勢
  1.4  本書結構
  1.5  本章小結
第2部分  LTE標準介紹
第2章  LTE概述
  2.1  LTE簡介
  2.2  LTE啟動背景
  2.3  3GPP簡介
    2.3.1  3GPP的組織結構
    2.3.2  3GPP技術規范的版本劃分
  2.4  LTE技術特點
  2.5  LTE基本需求
    2.5.1  峰值速率和峰值頻譜效率
    2.5.2  小區吞吐量和頻譜效率
    2.5.3  語音容量
    2.5.4  移動性和小區范圍
    2.5.5  廣播模式性能
    2.5.6  用戶平面時延
    2.5.7  控制平面時延和容量
  2.6  LTE無線傳輸技術介紹
    2.6.1  雙工方式
    2.6.2  多址技術
    2.6.3  MIMO技術
  2.7  LTE與HSDPA、WiMAX對比
    2.7.1  調制技術
    2.7.2  ARQ機制
    2.7.3  資源管理調度機制
    2.7.4  網絡結構
  2.8  本章小結
第3章  LTE物理層協議
  3.1  物理層概述
    3.1.1  協議框架
    3.1.2  物理層功能
    3.1.3  物理層協議概要
    3.1.4  幀結構
  3.2  上行物理信道與調制
    3.2.1  物理信道和物理信號
    3.2.2  時隙結構和物理資源粒子
    3.2.3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
    3.2.4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
    3.2.5  參考信號
    3.2.6  偽隨機序列產生
  3.3  下行物理信道與調制
    3.3.1  物理信道和物理信號
    3.3.2  時隙結構和物理資源粒子
    3.3.3  下行物理信道的一般結構
    3.3.4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
    3.3.5  物理多播信道
    3.3.6  物理廣播信道
    3.3.7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
    3.3.8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
    3.3.9  物理HARQ指示信道
    3.3.10  參考信號
    3.3.11  同步信號
    3.3.12  OFDM基帶信號的產生
    3.3.13  調制和上變換
  3.4  復用與信道編碼
    3.4.1  一般流程
    3.4.2  上行傳輸信道和控制信息
    3.4.3  下行傳輸信息和控制信息
  3.5  物理層過程
    3.5.1  同步過程
    3.5.2  功率控制
    3.5.3  隨機接入過程
    3.5.4  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相關過程
    3.5.5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相關過程
    3.5.6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過程
    3.5.7  物理上行控制信道過程
  3.6  物理層測量
    3.6.1  UE/E-UTRAN的測量控制
    3.6.2  用于E-UTRA的測量能力
  3.7  本章小結
第4章  LTE無線傳輸系統設計
  4.1  資源映射與調度
    4.1.1  下行資源映射
    4.1.2  上行資源映射
    4.1.3  資源調度和CQI測量
  4.2  協議框架
    4.2.1  協議總框架
    4.2.2  無線接口協議棧
    4.2.3  層1(L1)協議框架
    4.2.4  層2(L2)協議框架
    4.2.5  層3(L3)協議框架
  4.3  本章小結
第5章  應用于LTE的聯合編碼調制技術
  5.1  聯合編碼調制分集技術背景
  5.2  聯合編碼調制分集技術概述
  5.3  適用于LTE的聯合編碼調制分集技術
    5.3.1  適用于LTE的JCMD-SISO-OFDM系統
    5.3.2  適用于LTE的JCMD-MIMO-OFDM系統
    5.3.3  適用于LTE的聯合編碼調制分集關鍵技術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適用于LTE的聯合編碼調制 分集技術性能仿真
  6.1  適用于LTE的JCMD-SISO-OFDM系統仿真分析
    6.1.1  仿真參數
    6.1.2  最優旋轉角度
    6.1.3  仿真曲線
    6.1.4  仿真總結
  6.2  適用于LTE的JCMD-MIMO-OFDM系統仿真分析
    6.2.1  最優旋轉角度
    6.2.2  仿真曲線
    6.2.3  仿真總結
  6.3  本章小結
第3部分  IEEE 802.11無線標準介紹
第7章  無線局域網發展概述
  7.1  無線局域網概述
  7.2  無線局域網發展歷程
  7.3  無線局域網特點
  7.4  未來無線局域網的發展方向
  7.5  本章小結
第8章  IEEE 802.11ac標準介紹
  8.1  IEEE 802.11ac標準背景介紹
  8.2  IEEE 802.11ac標準的主要特征
  8.3  IEEE 802.11ac標準的環境與應用場景
  8.4  MAC幀格式
    8.4.1  幀的一般格式
    8.4.2  各種幀字段的格式
    8.4.3  各種幀類型的格式
  8.5  物理層
    8.5.1  信道劃分
    8.5.2  802.11ac物理層關鍵技術
    8.5.3  傳輸框圖
    8.5.4  時間相關參數
    8.5.5  VHT數據字段
    8.5.6  傳輸波束賦形
  8.6  VHT MCS參數
  8.7  附錄
  8.8  本章小結
第9章  IEEE 802.11ah標準介紹
  9.1  IEEE 802.11ah標準背景介紹
  9.2  IEEE 802.11ah標準主要特征
  9.3  IEEE 802.11ah標準的環境與應用場景
  9.4  MAC層
  9.5  物理層
    9.5.1  信道劃分
    9.5.2  數據發送流圖
    9.5.3  MCS0- 2x Repetition mode
    9.5.4  編碼調制方案
    9.5.5  子載波
    9.5.6  空間復用
  9.6  802.11ah信道模型
    9.6.1  室內信道模型
    9.6.2  室外信道模型
  9.7  兼容MCS0-BCC傳輸方案
    9.7.1  傳輸方案方框圖
    9.7.2  BCC編碼器介紹
    9.7.3  仿真分析
  9.8  本章小結
第10章  IEEE 802.11ad標準介紹
  10.1  IEEE 802.11ad標準背景介紹
  10.2  MAC幀格式及MAC架構
    10.2.1  MAC幀格式
    10.2.2  MAC架構
  10.3  DBand物理層
    10.3.1  信道劃分
    10.3.2  傳輸掩譜
    10.3.3  時間相關參數
    10.3.4  信號的數學描述
    10.3.5  OFDM PHY和SC PHY的頭檢測序列
    10.3.6  加窗函數
    10.3.7  LDPC校驗矩陣
    10.3.8  加擾
    10.3.9  DBand控制PHY
    10.3.10  DBand OFDM PHY
    10.3.11  DBand SC PHY
    10.3.12  DBand低功率SC PHY
    10.3.13  傳輸波束賦形
    10.3.14  格雷序列
  10.4  本章小結
第11章  適用于無線局域網的聯合 編碼調制分集技術
  11.1  適用于無線局域網的聯合編碼調制分集方案
  11.2  適用于無線局域網的聯合編碼調制分集技術性能仿真
    11.2.1  802.11ac標準中的相關仿真
    11.2.2  802.11ah標準中的相關仿真
  11.3  本章小結
第12章  無線體域網標準介紹
  12.1  無線體域網簡介
  12.2  IEEE 802.15.6標準簡介
  12.3  MAC幀格式及MAC功能
    12.3.1  MAC幀格式
    12.3.2  MAC功能
  12.4  窄帶物理層
    12.4.1  數據速率相關參數
    12.4.2  PLCP 前導碼
    12.4.3  PLCP幀頭
    12.4.4  PSDU
    12.4.5  調制
    12.4.6  需求
    12.4.7  窄帶物理層仿真與研究
  12.5  超寬帶物理層
    12.5.1  操作模式
    12.5.2  UWB物理層幀結構
    12.5.3  PSDU構建
    12.5.4  PHR構建
    12.5.5  同步幀頭
    12.5.6  IR-UWB符號結構
    12.5.7  UWB調制
    12.5.8  IR-UWB PSDU時間參數
    12.5.9  頻段劃分和發送掩譜
    12.5.10  IR-UWB脈沖成形
    12.5.11  類型Ⅱ混合ARQ機制
    12.5.12  FM-UWB
  12.6  人體通信物理層
    12.6.1  HBC包結構
    12.6.2  HBC發送機
    12.6.3  PLCP前導碼
    12.6.4  物理層幀頭
    12.6.5  PSDU
  12.7  本章小結
術語表
參考文獻

類似圖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旅游| 黎城县| 景德镇市| 望谟县| 航空| 顺昌县| 嘉荫县| 桐梓县| 东兴市| 公主岭市| 临西县| 紫云| 鹿邑县| 伊金霍洛旗| 津市市| 威宁| 浦城县| 嘉禾县| 武定县| 平潭县| 台山市| 南宁市| 昭通市| 深泽县| 呼和浩特市| 临颍县| 那坡县| 深圳市| 来凤县| 仁寿县| 湖南省| 贵州省| 弥渡县| 瑞金市| 桓仁| 康定县| 崇明县| 甘谷县| 新龙县| 辽阳县| 绵阳市|